白景明: 进退有度 务实奋进

发表时间:2024-03-13 09:30

“总体上看,2023年预算执行平稳,实现了预期政策目标,提振了全社会发展信心。”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白景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白景明认为,财政收支运行平稳与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保持着良性互动格局。2023年,我国经济增长率达5.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继续抬升,实体经济保持增长态势。“经济发展为财政收入合理增长奠定了基础。”他说,财政收入正常增长,一方面支撑了支出预算的执行,另一方面则有效抑制了收支矛盾扩大。财政收支的协调增长起到了扩内需、调结构、保民生、稳预期四重作用,有效助推了投资和消费的扩张,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

同时,财政宏观调控力度渐强。财政赤字规模和地方专项债规模均创历史新高。在前期减税降费规模持续扩大的基础上新增税费优惠超过2.2万亿元。尤为突出的是,针对突发的自然灾害,党中央、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批准在四季度增发1万亿元国债,支持地方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规模突破10万亿元,促进区域财力均衡进而实现区域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些举措充分表明我国的财政宏观调控力度渐强,政策工具组合运用和相机抉择科学决策的水平再上新台阶。”白景明说。

此外,积极的财政政策效能再度提升。“到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已实施14年。此前,高强度减税增支有的放矢,破解了诸多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补短板、锻长板成效显著。”白景明认为,2023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聚力于提高效能,比如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已取得的成效、加大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发展支持力度、多措并举支持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加大力度支持推动实现新型工业化、继续加大民生保障力度等。

2024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白景明表示,适度加力和提质增效具有相辅相成关系。适度加力重点是用好财政政策空间,收支两侧政策协调加力,组合使用多种政策工具,保持政策强度。“适度就是既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又要压低政策成本和把控财政风险,这本身就是在提升政策效能。”他说。

白景明认为,提质增效旨在通过优化财政管理、深化改革来扩大政策空间,真正及时实现适度加力的预期目的。“提质增效是适度加力的基本制度保障条件,只有做到提质增效才能真正使适度加力不至成为大水漫灌。”白景明认为,适度加力是精准发力的加力,具体讲就是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的加力、是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加力、是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加力,包括安排4.06万亿元赤字、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新增3.9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等。“几项合计,2024年的财政支出强度创历史新高。其中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是强化财政跨周期调节的创新举措。”他说。

白景明认为,提质增效实质上是把财政管理与财政可持续发展融合在一起的重大举措,包括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绩效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强化政策协同发力等。其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在增加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等方面的支出。“这种支出结构优化预案,实际上蕴含着财政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之间的协同发力,联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燃眉之急。”白景明表示。

近年来,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过程中,我国不断优化财政管理,强调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为人民过好日子、持续提高基本民生保障支出标准而压缩一般性支出。白景明说,预算报告强调2024年要坚决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的要求,这充分表明,财政部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这一要求,重在加强管理和深化改革。”白景明指出,在合理保障部门履职支出的基础上,必须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强化“三公”经费管理,盘活存量资产,推进资产共享共用。“同时,还要强力推进预算改革。”他表示,比如要建章立制推进财政资源统筹,提高预算管理完整性;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加快优化部门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建设等。(记者 刘明中)

来源:中国财经报

分享到: